癌症病友交流群加这里goodhys001
杨教授在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职肿瘤科主任医师超过二十年时间,不但有精湛的专业水平,医德仁心也在当地有口皆碑。如今年过八旬的杨老依旧在退休生活中对肿瘤病医疗技术方面保持着关注和研究,他常说:“退休了,应该清闲了,但是从医四十多年,我和癌症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感觉还是歇不下来啊。”
关于癌症,我的感悟:
我从六十年代起,就进入肿瘤治疗领域,到前几年退休,治疗过的癌症病人能有上万人了,对癌症最深的一点感触就是,人生确实无常,但有时我们应该反省原因。正如对于癌症,我们无法将其从这世上彻底消灭杜绝,但至少我们需要了解成因,了解如何有效地、尽量地规避它和控制它。
许多年前我们肿瘤专家团队去德国参观学习了解到在近些年来肿瘤治疗尤其放化疗逐渐的可控、可靠性提高,很多肿瘤在不同病患身上出现惊人的突变转移行为,新的症状乃至新的病种也在人类医学不断突飞猛进的这几十年里不断被发现,换而言之,肿瘤这东西也在与时俱进,或者说,人类在不断制造出新的癌症?
三十多年前,我接到过一位肺癌患者,接到病房见了面我才知道这人是老家的一个发小,我和他有几十年没见面了。他被癌症折磨了两年多,由于病情严重,所以我们只能对他保守治疗,这两年的时间我和他经常聊天,聊起小时候一起在上山下河的过往。聊天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我和他这些年的生活习惯有许多不同,这无形中也让他的患癌几率大大提升了:第一是他基本每天抽烟一包以上,差不多抽了半辈子,而我是大学时代抽了一年多的烟就想办法戒掉了。第二,他的工作经常会应酬各类饭局,导致他长期饮食不健康,几乎不吃蔬菜。第三,他去任何地方都习惯开车,哪怕只是去小区附近的市场买东西也不愿走路。第四,身体常年觉得不适,却完全没在意,得过且过。两年多以后,我送走了这位在病房里重逢的发小,我当时心情沉重,而类似这样的生离死别,我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
我的儿媳妇在几年前患上了乳腺癌并且已经有了转移症状,她原先就做过胆囊和胃部手术,体质一直比较弱。在手术过后使用了靶向药治疗方案,出现了身体各项指数的骤减,不到一个月副作用愈发明显。接回家中后,她每日服用一些中药调养恢复。身体好转后我和儿子都劝本不爱运动的她每天坚持锻炼,和我一起打太极、游泳,周末带上孙子去骑行。逐渐地,她的身体出现了好转,按我的理解是,中药调养与身体的锻炼提高了她的身体免疫力、增强了神经递质多巴胺,减少了她的并发炎症与肿瘤活跃程度。很可惜,这并没有完全抑制住肿瘤的缓慢扩散,最后她还是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存活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医院给与参考的十到十二个月。儿媳妇的事也再次提醒了我,癌症有着一定可控性,且不是非要采取对患者伤害较大的放化疗法。使用中药调理与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外加保持锻炼强身健体、保持良好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在最后我想说,咱们中国老百姓真正逐渐知道、认识癌症的可怕也就是建国之后的事情。早些年间咱们的医疗基础薄弱,起步也较晚,行医生涯的前期很多时候我们对患者受病痛折磨、直至死亡都很无奈,这也是受年代客观条件所致。但很欣慰,如今我们的医疗条件已经开始逐步赶上先进国家,医疗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衷心希望不久的未来,祖国在癌症治疗领域能领先全球,让每一个老百姓活得更好!!
肿瘤病友交流群加这里goodhys001